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印發通知,公布了第二批“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我校8590am海洋之神鄭庚修教授負責的“綠色化學制造與精準檢測教師團隊”榮獲第二批“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并被山東省推薦參評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此次共有100個團隊入選“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其中13個團隊被山東省推薦參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濟南大學綠色化學制造與精準檢測團隊由39名教師組成,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中共黨員33名,教授20人,副教授11人,國家教學名師、國家優青等5人,泰山學者等省級人才12人。團隊負責人鄭庚修教授致力于醫藥化工綠色化學制造與精準檢測的創新研究,引領頭孢類醫藥中間體制造技術進步,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山東省勇于創新獎,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務院特貼專家、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培養了長江學者、行業領軍、企業骨干等200余名人才。
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團隊在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社會服務、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績。在師德師風方面,團隊將科學追求融入國家事業中,在藥物中間體綠色制造及產業化方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彰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團隊援建江山希望小學,資助5位困難學生完成本科到研究生的學業并推薦工作,以實際行動展現高尚師德。曾被評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山東省三八紅旗集體”,團隊成員獲“山東省十大師德標兵”、“山東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稱號比例達87.2%。在教育教學方面,團隊深入挖掘課程教學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培育省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0門,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4項。團隊打造了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2個、國家工程教育認證通過專業2個,國家精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一流本科課程各4門;建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平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6部,1人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先進個人;涌現出國家教學名師和省級教學名師4名,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3名。團隊成員授課學生參與創新創業80%以上,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團中央“小平科技創新團隊”3項,“互聯網+”等國家級獎勵16項,省級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實踐成果獎12項。在科研創新方面,團隊20余載不慕虛榮、不計名利、攻堅克難,實現技術持續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支撐我國在頭孢原料藥領域躍居世界領先地位,突破坎地沙坦酯安全、綠色產業化技術瓶頸,生產制劑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項目53項,省部級項目63項,發表三類高質量論文5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400余件,獲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各2項,多項核心技術轉化到齊魯制藥等企業。近年來培養博士后16人,獲中國博士后項目資助18項;3名學者成為高被引學者。在社會服務方面,團隊構建了國際領先的頭孢、沙坦、培南等藥物及中間體綠色制造技術體系,引領產業升級,全球市場占有率60%以上,孵化高新技術企業8家,支撐金城醫藥上市,新增就業崗位5000余個。近十年成果轉化82項,累計新增產值480億元、經濟效益135億元。團隊堅持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4個和省級技術研發平臺3個,成員“一人雙崗”,全部進駐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通過產教融合開發的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為企業提供了創新支持,與企業形成“人才引育+研發創新+成果轉化”新型產教融合機制。在團隊建設方面,團隊平均年齡43.5歲,青年學術骨干達74.3%,學科搭配互補性強。鄭庚修教授發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精神,凝聚形成了老中青傳幫帶、“產教-科教”雙融合機制。團隊緊密結合綠色化學制造與精準檢測,全面推動醫藥化工領域研究創新,力爭在新藥研發成果培育等方面為行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團隊形成了校企融合、平臺共建、人才共享的建設機制,打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全方位教師培育通道,依托省優勢特色學科實施“課題引導+目標清單”滾動式培育,保障團隊創新能力提升,打造了一支教書育人、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教師隊伍。
我校獲批第二批“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和產教融合,著力提升師資隊伍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社會服務水平,加快推動教師團隊建設的標志性成果。學校將繼續激勵和引導全體教師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堅守教育初心 、牢記育人使命,為學校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