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濟南大學1992屆師化專業校友,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正高級教師,現任青島實驗學校化學教師、科學教師、黨總支副書記。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新課程改革優秀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市名師、歷下區首席教師、感動歷下“十佳”教師、區優秀教師、區“三八”紅旗手、區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主張“教育就是喚醒和點燃,學習重在思維和實踐”。曾獲得首屆全國教育碩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山東省優質課一等獎、山東省中小學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市電教錄像課一等獎、市綜合素質比賽一等獎、市“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化學市級優課、區優質課第一名、區黨員精品課第一名。在全國國培計劃骨干教師研修班、中國化學學會年會、全省初中化學新課標實施跨學科實踐活動專題研討會上舉行公開課。指導29位學生在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24人在山東省化學創新實驗大賽中獲獎。
被聘為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培訓專家、山東省基礎教育科學規劃專家、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化學學科兼職教研員、“互聯網+初中化學”市級學科專家、青島市義務教育新課標化學“9+1”研究小組成員、市中心組成員、區學科帶頭人。主持山東省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師專項課題,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省基礎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主編或參編四本論著,連續20年參與修訂《魯教版化學教材》,多篇論文獲獎或發表。
帶領學校教師形成了《青島實驗學校課程圖譜》《青島實驗學校課程手冊》《初中科學學科素養框架》《初中科學課程藍圖》等,帶頭進行超學科、跨學科實踐探索,助力學校成功創建成為山東省新課程實驗基地。
教育是信任與責任的雙向奔赴
李愛華老師1992年參加工作,1996年被調入一所百年老校,2002年被調入一所當地最有影響力的現代化窗口學校,2016年被調入探索未來教育新樣態的青島實驗學校。三十年,經歷了兩座城市四個學校,充分說明了學校對李老師人品、學識、專業能力的足夠信任。
在教育的道路上,李老師不僅展現了深厚的專業素養,更以行動詮釋了師者的責任與擔當。無論是因意外受傷導致尾椎骨裂,還是教師節不慎崴腳造成腳部骨折,她都沒有選擇放棄。在疼痛中,她依然堅守在教育的崗位上。“我的初三學生馬上就要進行畢業模擬考試了,七十天后就要參加人生的第一次大考,耽誤了他們,我于心何忍?”李老師只在床上趴了個周六、周日,周一的晚自習,就步履蹣跚得出現在講臺上,此后的一個多月,每天晚上,只能趴著或者側著進入半休息狀態,白天,站著備課、批改作業……無論是拄著拐杖艱難行走,還是坐著輪椅被學生背進教室,她都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學生們: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傳遞責任和擔當。
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復制,而是創新
她相信“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復制,而是創新”,要讓學生學會批判地吸收,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師就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隨著從教經險的積累,李愛華意識到教師人格魅力的形成,關鍵在于自身的底蘊。一個教師的涵養越深,自身知識儲備越足,他對學生的影響力越強。200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學習,在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中不停轉換。通過系統學習,與多位專家近距離接觸,使她對新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對課堂教學設計逐漸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此時的課堂教學,在她看來,更像一種自然的表達、一種生命的享受;此時的教學設計,也不再拘泥于教材和教參,而是自我、媒體和學生的綜合。在新授課中她采取了“問題導探”式課堂教學模式,在復習課中使用了“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各級各類學科統考中,所任班級的化學成績總居兄弟班級前茅,中考化學成績,遙居市前茅,令同行們嘖嘖贊嘆。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作為學校首席教師,李愛華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撰寫了多篇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并主編了多本學科書籍。她持續參與化學教材的修訂工作,為化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016年,李愛華加入青島實驗學校,這是一所致力于未來教育新樣態的學校。她與團隊一起,從0到1構建了包括《青島實驗學校素養導向的九年一貫制課程體系》在內的多套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貫通、多元、分類的課程選擇。
在課程研發修訂初期,李愛華發現課程需要既符合國家標準又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她帶領全校教師優化課程的總目標,細化年級目標,讓課程目標可觀測、可操作。帶領項目組教師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診斷方式等方面與課程標準再次對接,從課程實施效果反觀課程實施方式和課程內容,初步構建了復合式診斷體系。
這期間,她的課堂再次發生質的變化。忘記了年齡、淡化了學科,親自進行超學科、跨學科教育教學實踐探索,嘗試通過研學實踐、課堂實踐、項目實踐、活動實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通過科學學科的大概念、大主題、大單元設計課程,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顯性化、系列化,為學生適應不確定的未來奠基。
提燈引路,做青年教師成長的探索者
八年來,李愛華老師見證了一片鹽堿荒灘上崛起全國最美學校的奇跡,見證了課程研發路上追尋素養的艱辛和淚水,也見證了學校快速成長的幸福和煩惱。感受到了融合課程的育人魔力,看見了未來學校的模樣,更看到了這所年輕學校、這群年輕人為教育的美好未來努力探索的樣子。同時也漸漸感受到了肩頭的責任。
因為學校教師平均年齡才30歲,大部分人沒有師范教育背景,他們理念新,信心滿,但對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常常迷茫甚至不知所措,當他們帶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向李老師求助時,李老師總是情不自禁地為他們搭臺子、壓擔子、鋪路子,說知論壇、行知廣場、博求學堂、教育年會,各級各類的分享,每學期都達三十余場;一師一優課、優質課、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賽前培訓緊鑼密鼓。為了一節公開課,與新教師磨了一稿又一稿,聽了一遍又一遍,有時甚至親自上課做示范。有老師說,每每看到B202李老師辦公室的燈光,心里總是特別踏實。李老師說,“很榮幸我能成為年輕老師心中那盞信任之燈、希望之燈,我愿為他們照亮前行的路,助他們茁壯成長。”
轉眼間離開濟大已經32年,李愛華作為第一屆濟大學子,她始終自視為永遠的濟大人,時刻提醒自己牢記“弘毅、博學、求真、至善”的校訓,躬耕教育,不忘初心。最后,她祝愿每一位濟大人傳承“勤奮、嚴謹、團結、創新”的校風,發揚“艱苦奮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立足本職,奉獻社會,讓母校以我為榮。